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因果定律/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人的细胞七年全部换新了,老的一个都没有了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人的细胞七年全部换新了,老的一个都没有了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88集2013年10月23日讲于香港人的细胞七年全部换新了,老的一个都没有了 万法虽有现象,它是生灭...
净土法门法师:人的细胞七年全部换新了,老的一个都没有了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88集2013年10月23日讲于香港人的细胞七年全部换新了,老的一个都没有了

万法虽有现象,它是生灭法,它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今天不要说别的,说我们身体,“身体不可得”,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个话不是假的,是真的,科学报告。

我们这个身体是怎么回事情?科学家告诉我们,是细胞组成的。各式各种不同的细胞,有些细胞组成我们皮肤,有些细胞组成我们骨骼,有些细胞组成我们的五脏六腑、汗毛、头发,不同的细胞组成的。这个全身大概有多少个细胞?科学家告诉我们,大概有六十兆。单位是“兆”,有六十兆个细胞,我们的身体。可是每一天二十四小时新陈代谢,老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出生代替了,有多少?七千亿。每一天就是新的细胞换老的,老的排出去了,从便粪里面排出去、从流汗里面排出去,新陈代谢。

那什么是“我”?每一天要换七千亿个,七千亿个老的死了,新的活了。那么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不可得,“我”刹那刹那在新陈代谢,哪里是“我”!佛法里面讲七年是一个周期,七年,我们老的细胞一个都没有了,全部换新了。七年是个周期,七十年新陈代谢周期十次。

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有相的东西不可得,有物质现象、心理现象、自然现象的统统不可得,“万法皆空”。

真正明白了,像我们今天的时候,从经典上古圣先贤教诲,科学家的报告,我们了解这些状况,我们是解悟,没有证悟。阿罗汉是证悟,别说阿罗汉了,比阿罗汉更低的,初果须陀洹他就证悟。

证悟跟解悟不一样,证悟有受用,解悟不得受用。我们是解悟,证悟得受用。他放下了,真放下了,不受它干扰了,不受他影响了,这就是证悟人的受用,慢慢慢慢逐渐逐渐他就见性了。你像初果须陀洹他放下了,他知道事实真相,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身见”破了,“边见”破了。“边见”,不执着两边,也就是没有对立了。不执着成见,自以为是这个念头他没有了,他得两种受用,恢复本能,“天眼”,“天耳”。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他能看得见;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听到,他得受用。我们科学家发现这些事实真相,跟佛经上讲的一样,是解悟,他没有天眼,他没有天耳。

比初果再高一级,二果,二果不但有天眼、天耳,有他心、宿命,这两种神通现前。他心,别人心里想什么他知道;宿命,知道我过去世,我的前生,再前生统统知道。

到三果可就了不起了,三果有变化,神通变化。三果圣人阿那含,到远方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想到哪里他就到了哪里,飞行自在,实际上他不是飞行,他是变化。用简单的来描绘他,他能把身体完全变成一道光,光的速度非常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把那个光又变成人,叫化作一道光,他走了,立刻就到达,真的。光绕地球一秒钟绕七次,所以在地球上任何一点,他立刻就到达。

四果阿罗汉,六道轮回不见了,永远脱离六道了。六道的人要念他,想他,求他帮助,他会现身,你跟他有缘,他会现身,这些是真的,真有用处。

往生极乐的、堕地狱的、生天的人没有中阴

“‘虽知性空,而愿净土。’”

所以那些“虽知性空”,这证果的人,成就的人,而愿净土,他还发愿度众生,“四弘誓愿”没忘掉,“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要度?他跟自己是一体,同一个自性,像我们身体,六十兆的细胞同一个身体。都是六十兆的细胞寿命长短不一样,有一些寿命很短,几十个小时,它就灭了;有些三四个月,有些三四年;最长的,脑神经细胞,科学家告诉我们,它的寿命大概是一百五十年。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佛经上所讲的,人死了,八个小时不要动他,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为什么?脑神经细胞它没死,它要离开了,人才算是真正死掉。一般人断气,呼吸停止之后,最好是十二个小时、十四个小时再去动他,比较安全,他真走了。往生的人快,往生的人他到极乐世界去了,这里一断气,他就走了,他没有中阴;还有个,堕地狱的没有中阴,他一断气,立刻到地狱,叫无间地狱;人生天,天人福报大,人生天的时候,也是一断气就生天了,没有中阴。所以愿生净土,这个我们要特别注意到,念念我们都愿生净土。

“又曰:‘佛法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有亦无)亦不着,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要之,不住二边,远离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

这是大乘,心地干净。“着”什么?有念就着了。根本没有念头,不起心,不动念,这什么境界?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一相”,这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我们希望自己证得“平等一相”。我们修行修什么?这几句话就是我们修行重要之处。不能执着“有”,也不能执着“无”,“有”、“无”都不执着;中道也不执着;世间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话说得容易,谁做到?自古以来最明显做到的,惠能大师。惠能之前没看到,惠能之后也没有看到,这我们不能不知道。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今天唯一能走得通的、能得到结果的,只有“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也就是净土法门,也就是这一部经典,不能离开这部经典。

下面引《金刚经》说:

“《金刚经》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说得笼统,细说,下面还少了一个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得成阿罗汉。如果是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修一切法,那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句是印度话,梵语音译的,可以翻成中国字。为什么不翻?尊重不翻。因为这一句话就是成佛,就是佛法修学最终的目的。“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是正,后面“菩提”是觉,所以统统翻成中国字,“无上正等正觉”。可以翻,而不翻,这尊重,这是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佛法求什么?就求这个。

“是故十方正士,深达法空,专求净土,是即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剎’也。”

来到这里参学的,礼供听法的。来这参学的,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法身菩萨,个个都是明心见性的。不是明心见性的,他们到不了极乐世界。我们见不到阿弥陀佛,他们这些人“深达法空”,明心见性,深深通达一切法皆空,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个个都是这种境界。

智慧是不着相的;迷就是心里有了,就着相了

“专求净土”,他要不专求净土,他就不来见阿弥陀佛了,他就不会到极乐世界来。他们对于阿弥陀佛非常佩服、非常敬仰、非常羡慕,想学阿弥陀佛,所以到极乐世界来参学,这就是“专求净土,是即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剎’也”。所以阿弥陀佛给他授记,你们必定成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的刹土。换一句话说,你们将来成佛,一定像阿弥陀佛一样的佛身。

“又《会疏》曰:‘所以菩萨虽洞达三空,智无所着,而能大悲熏心,发愿净土’。”

记住,智慧是不着相的。如果有所着,那不叫“智”。那叫什么?那叫“业”。造业,“着”就是造业,“不着”就是智,这一定要知道。我们要学智慧从哪里学?从不着相学。不着相,简单说一句,不要把这些事相放在心上,就叫不着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上街逛市场,看到那个东西心里想要,着相了。心里有了,就着相了。如何练到不着相?所以逛街可以修定,练功夫。练的什么?样样都不放在心上,样样都不执着。高等的禅定是在这个地方学;盘腿面壁是小定,那不管用的,他要一做的时候他会动心。只有像在那种热闹场合当中,去逛街的时候如如不动,那真定。《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他修定,他是在市廛,就是最热闹的街道,他看不着相。听,不着相;接触,统统不着相,而且不起心、不动念,真修行。

“智无所著,而能大悲熏心。”

为什么?看到众生着相。众生着相,就是搞轮回;不着相,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不着相,轮回不见了。我们看到阿罗汉在世间,那是他回来度众生的,他对于一切相决定不执着,他要执着,他就堕落了、他退转了。阿罗汉不退转,所以大悲熏心,他有大智慧,有大慈悲,就怜悯一切做错事情的众生,着相的众生,所以“发愿净土”,

“一法句”就是极乐世界依、正二十九种庄严

“虽净佛土,而常寂静。是则即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而二十九种。”

这句话非常重要!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中断过,为什么?为帮助这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让他们早一天开悟,早一天成佛,是为这个。阿弥陀佛自己住哪里?给诸位说,自己住常寂光,从来没有动过,所以“而常寂静”。

住常寂光,“是则即一法句”,这个“一法句”,《往生论》上说的,“一法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赞叹常寂光净土。“而二十九种”

“(《往生论》谓极乐共二十九种庄严)。‘即二十九种而一法句之义也。’疏说精妙。”

《会疏》说得太好了。这二十九种我们在前面学过,天亲菩萨造《往生论》。《往生论》实际上,就是天亲菩萨他往生极乐世界的报告,他是怎么修的、怎么成就的?极乐世界怎么好?他的报告给我们作证。“净土三经一论”,“三经”是佛劝导我们专修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天亲菩萨往生了,他接受了,他往生了,他以菩萨身份应化在我们世间,将他修学经过、在极乐世界所看到的一,向我们汇报,这是净宗重要的典籍,“三经一论”。

“一论”就是《往生论》,这里面说二十九种庄严,分为“依报”、“正报”。“依报”是环境,极乐世界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学习的环境,总共说了十七种;“正报”说了十二种。“正报”里面分佛跟菩萨,佛是我们老师,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了八种;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他说了四种,总共二十九种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它叫做“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这底下说:

“盖一切法无不从此一法界流出,亦莫不还归此一法界。一法界正是一法句。

“一法句”是圆满句,是最后句,先后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圆满句。

……

无论谁说的与佛经不一样,不能依;一定“依法不依人”

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佛在世,佛是我们老师,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疑惑,向佛请教,佛会告诉我们;佛要灭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们有问题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四依法”,说了四句。

第一句就说,“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记住:“法”是什么?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等于依佛一样。人说法,如果说的法跟经不一样,决定不能依;他说的法这经上都有,都有这个意思,可以相信。老师?老师也不行。

我年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经典里面深奥的东西我不懂,听老师讲,我觉得老师讲的跟它不一样,我怀疑。老师所讲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没有经典做依据,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师说有,查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正确的。如果经典上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要记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语言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没有说错,这就对了。要依义,不要依语。特别给我们现代人,看佛经的翻译本,你看一部经,两个人翻的两个就不一样,我到底依哪个?那佛说的好:意思对了就行;意思要不对,那个不可以。语言文字没关系,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什么?“了义”跟“不了义”标准没有一定。

我能看得懂,能听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对我就是“了义”;我还没搞清楚,我还有怀疑,我不敢这样去做,这对我来讲,“不了义”。所以这一句话是活动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环境,不要学得太高了,太深了,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个好。

“了义”究竟的是什么?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对我合适,我学这部经我能往生,我学《华严》,我得不到华严三昧;我学《法华》,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个经的好的,大经,对我来讲“不了义”,这个对我来讲“了义”。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发愿,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号,这叫“了义”。

最后一句叫“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后的决断要用智慧,决不被感情障碍了,这个很重要!要依真实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师劝你,好朋友劝你。我在早年,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李老师劝我学净土,我都没听,那个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有智慧,对净土是什么?不认识。我对净土的认识我给诸位说过,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那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两位菩萨: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在《华严经》里找,找到末后找到了,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佛那里成就的。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寒毛直竖,这样的菩萨还从极乐世界来的,所以就非常认真仔细把《华严经》重新再看,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两遍,囫囵吞枣,都没把意思看出来。这下细看才晓得,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专求极乐世界。佛法跟中国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后。善财第一个访问的,那叫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我们没看出来。再细看,看明白了,一头一尾,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第一参是文殊菩萨推荐的,叫他去参访。文殊大智,抉择法门,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门。

般舟三昧没有把握修成,困了一倒下,般舟三昧就破了

我听说国内有修般舟三昧的。一定要知道,般舟三昧是初住菩萨以上修的,不是我们修的。善财参访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了,不是凡人。

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日夜不间断,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着,九十天不是九个小时,你能受得了吗?你受不了,要修那个法门,那个法门是好,太高了!不是你修的。

所以有同修来问我,他想修般舟三昧。我说你可以,我做不到。我对你尊敬,没有话说,我不敢!我说学锅漏匠。谛闲老法师教他的徒弟锅漏匠,我学他;他,我学得到。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就念这念这一句求生极乐世界。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不分昼夜。这个我可以做到,一点压力都没有。累了?累了就躺倒睡一下,休息好就赶紧接着念。这个做得到。这法门要介绍给末法九千年众生,为什么?没有压力。功夫决定不间断,什么时候都可以休息。休息的时候要是有念佛堂,念佛的时候穿着海清,休息的时候不要脱衣服,躺在那里休息一会儿,醒过来赶紧去念佛。这个我有把握修成,般舟三昧没有把握。如果困了一倒下,把般舟三昧就破了,还不如锅漏匠呐!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不能躐等,不能好高骛远,做不到的硬要去做,肯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