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全文网
初识佛法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主页/ 初识佛法须知/ 文章正文

关于沙门沙弥、行者、比丘、法师、僧人、和尚、住持方丈的定义。

导读:关于沙门沙弥、行者、比丘、法师、僧人、和尚、住持方丈的定义。...
关于沙门沙弥、行者、比丘、法师、僧人、和尚、住持方丈的定义。

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古代印度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因其它特派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中国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

那么沙弥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按照佛教戒律,年龄在七至二十岁之间,剃除了须发,且授了沙弥戒(沙弥戒有十条),此人便是沙弥了。“沙弥”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勤策男”,一义为:当勤受比丘的策励;二义为:息慈,即息恶行慈。

再来说说行者,唐宋时期的汉族佛教,想要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生活一段时期,服各项劳役,可以不用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相当于出家前的考察期,处于这种状态的将要出家者,称其为“行者”。

禅宗著名偈子

而比丘呢?比丘是梵语,一意为乞食,言其乞食以维持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三义。要成为比丘原本要年满二十且受了比丘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才能成为比丘。到了宋朝初年,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了比丘戒。另,比丘这一称谓常用于书面语。

而法师,世俗称比丘中有知识可以讲经说法的师傅为法师。

关于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也就是说:必须有三个或四个以上的比丘集合在一起的出家人集才可称为“僧伽”。而僧人是指世俗对比丘的俗称,常用于口语。

关于和尚,和尚原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那”,意为亲教师。原是佛教中对出家人最尊敬的称呼,常用于对知经典、有道德的比丘或比丘尼的敬称(一说和尚等同于大师、活佛)。除了敬称外,后又慢慢演变成了口语中对比丘的俗称。

住持的意思是安住而维持佛法。方丈则是世俗对住持的俗称,因为住持所住的地方狭小,只有方丈之地,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