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因果定律/ 文章正文

关于唯识学中的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修学《瑜伽师地论》续五

导读:关于唯识学中的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修学《瑜伽师地论》续五今天讨论一下学习本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看了上面的分享,或许有同修会问:在昨天有说到宾头卢尊者和弥勒菩萨分别为无著菩萨开示了大小...
关于唯识学中的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修学《瑜伽师地论》续五

今天讨论一下学习本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看了上面的分享,或许有同修会问:在昨天有说到宾头卢尊者和弥勒菩萨分别为无著菩萨开示了大小乘佛法的空观,那么这个小乘佛法的空观和大乘的空观有什么差别和不同?

小乘的空观就是比较注重于人我空,观无人我,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我不可得。在小乘承许的阿含时教法中有一句频率很高的经句:【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所以小乘知见是能断三缚结,能观空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而在实体性抉择无我而断除我见身见萨迦耶见;对外境粗大象虽然也能抉择为空,但是以析空的分析理而非体空、毕竟空的胜义理,故对色法进行微分后他们认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存在,这就是小乘的空观。再比如说修小乘的四念住、无常观、不净观、白骨观,就是观身不净、观行无常、有漏皆苦,观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再比如悟十二因缘,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以小乘知见去观无常,能契入到小乘的业感缘起性空的空观境界。

而大乘空观,比如在般若经典里说到十六种或十八种或二十种空观,唯毕竟空、自性空、性自性空、胜义空是大乘果地空观;《楞伽经》讲到七种空观,以一切法离言空、第一义圣智大空为性果空,彼彼空为无义空,其他空为相因空。所以,同是修行四圣谛、四念住等三十七道品,大乘与小乘在究竟法理上知见的抉择是有不同的,小乘仍停留在有上,而大乘则是以空、无相、无生的究竟胜义去抉择。再比如唯识空观,在法理上与大乘空观都是一脉相承的,就说本论《瑜伽师地论》及《摄大乘论》说的以“唯识无义”、“心外无境”的抉择,无论实相唯识或虚相唯识,自空唯识或他空唯识,从一开始就已抉择了相上一切万有均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虚妄的、空幻的,而且唯识更是从心识自相、行相、法相等方面以佛法法理详尽阐述了诸佛秘密心语的现观境界。如在对极微的抉择上,小乘承许为实有,唯识抉择为无生。

所以,大小乘的空观,在究竟法理知见上的抉择是不同的、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问题,再解释一下什么是二乘?二乘就是声闻和辟支佛。辟支佛是印度语,缘觉、独觉是中国语,都是一回事。不过缘觉强调是悟十二因缘成就的,独觉除这一点外,还说明是不须要师父、上师的教导指导,是他们自己就通过观察十二因缘而觉悟。

第三个问题,对昨天分享到“开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理门”,《大乘起信论》专门论述到这个真如门,与这里有何异同?真如和“如来藏”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此初步展开,一定要明确在我们大乘佛法里面有三个学派,三大理论体系,就是唯识学派、中观学派和“如来藏”学派,而这里的真如实质就是指如来藏。

但是看这个“开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理门”文句上,这个真如是指真如性而非真如体。那么怎么理解这个真如性呢?就是以“因缘、唯识、中观”所开显出诸法的理性,这是这里的“真如”义。

《大乘起信论》的真如门,是从契入一真法界从真如缘起开显清净的法界现象法尔如是的究竟法理,此中真如与如来藏虽同,但仍有一定差别。此真如义即法身义即清净真如,而如来藏仍属在缠法身,仍有真妄和合,所以如来藏缘起所现量开显的是真俗唯识性尚未圆融,现见诸法唯识性与现观诸法唯识相别别各异尚未相融时的缘起现象。而真如缘起则是现观诸法真俗不二、现空不二、空有不二、性相不二的清净真如缘起。以真如门开显的是清净法界实相,生灭门开显的是众生界流转真如相。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是一个由凡夫众生、贤位菩萨众生、修道位菩萨众生、入无学位菩萨众生到金刚道菩萨及佛法界的一切补特伽罗不同的现量观。

那么我们现在分享的《瑜伽师地论》里面是不是包括佛法的三大理论体系里面呢?当然包括在内,一般来说,《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的最初论著,弥勒菩萨在《楞严经》说唯心识定,共认弥勒菩萨是唯识宗祖师。而本论是专门论述瑜伽师各地的唯心现观境界,当然属三大体系中的唯识所摄。非但如此,刚才已经介绍了,本论所述空观虽从唯识现量出发,但胜义境界与中观宗、如来藏宗皆无别一如。中观瑜伽行派是后期寂护菩萨倡导的,被同认为藏传弥勒五论的《现观庄严论》就是由寂护菩萨执笔而成;而被汉藏两地共同认为是弥勒五论的另一部关于如来藏的专著《究竟一乘宝性论》,却是专门阐述如来藏思想最完整的论著作,全面系统论述了如来藏思想的七金刚处。是故,现在唯识、中观、如来藏虽成三大佛法法理的理论体系,但却在佛法上只是所立不同,阐述反体不同,讲述的究竟胜义皆是法身、真如、佛性、如来藏诸涅盘第一义谛法理,这是每位学人应共同要建立的知见,不能别别各论,树立宗见,以此薄彼,徒生宗见。但是,从《瑜伽师地论》侧重角度上说,是偏重于唯识的法理体系的。比如在阐述这个般若是观一切法空这一方面,本论是用唯识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空义。也可以这样说,般若中观阐述空观义理,侧重宏观胜义抉择;而唯识阐述空观义理,则是从圣者的各别内证智从名、相、分别、圣智一直到如如,施设现象界种种名、相、分别,以圣智唯心现量现观开显如如。这当然仅从中观学派所在宏观角度解释的不一样,所以说唯识胜义法理是增上慧学。

第四个问题,在昨天的“有见、无见”和“六十二见”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六十二见”是指佛陀住世时外道知见有六十二种,那么是从“有见、无见”展开出来的“六十二见”呢?还是“六十二见”归纳总结出来的概括性“有见无见”呢?

我们这样来探讨,有关“六十二见”的说法很多,不仅仅只是一种。一种多数承许的观点可以说是“有见”,都是执着色受想行识是我、我所,那么持这种知见者多属于“有见”。

另外一种说法纷纭复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很多的说法。

不过通常说执着有我是常住不变的知见就众多部派承许的“常见”,拨无因果的恶取空见也承许为“断灭见”,就是“无见”。又有说值佛住世到无著菩萨时期有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之多,绝大多数是持“常见”的外道,“断见”的外道相对是比较。在本论中,并未针对哪一种外道,弥勒菩萨归纳出十六种较为流行的外道知见进行了详尽的严丝合缝的严密论证批驳,遮破他们的不正歪理。

只是在唯识上,又多出来一个更为细致更甚深的说法,就是你不能现观虚妄分别心的“如幻有”,又因不识能取所取二取空而拨无“依他起”、“圆成实”二种离言自性的真实存在(注意不是实法存在),从而落入顽空、死空、无想空、无记空、断灭空中,那就是“无见”;执着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是离开了心、真如心、如来藏心而别有其独立的堪忍体性的,那么就是堕入外道神我、自性、大梵天等“有见”。其本质就是未了知二取空而执着我见、身见、萨迦耶见的“遍计所执”。“遍计执”就是“有见”。但是“遍计执”又不限于“有见”,“遍计执”在凡夫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断见”,在普通凡夫位,“断见”也可以是属于“遍计执”,这个请各位同修也需拣择清楚。

那么这里要反过来思维;这个“无见”、拨无“依他起”的知见是不是也就是“拨无因果”见呢?

可以肯定的说,此种“无见”也就是“拨无因果”见。在弥勒菩萨的《辨中边论》中,否定因果就是减损颠倒。这里“拨无因果”是属于“无见”,但是若执着在胜义中实有因果,那么又是另一种颠倒,就是“有见”,所以《楞伽经》、汉地禅宗、藏地中观瑜伽行派都说离四句绝百非,那究竟怎么样才是对?怎么样才是正见呢?这里在唯识里就有具体的正见抉择,执实因果确实是“有见”,须知因果也是因执着能所二取,不了知二取毕竟空无自性,故堕在应收遍计所执的实有边起增益;但未证空性前不畏因而造业,一味观空,即堕入到“拔无因果”的减损边“无见”中去了,其过实比“有见”危害更大。故古德说:“宁可执有如须弥,亦不执空芥子许”。虽然一切法是自性空,因缘所生,但是它的因果在名言现象中是历然分明,是凡夫不可抗拒的铁律。所以在凡夫未脱离名言现象的束缚之前,绝不能以一切法空而否定如教奉行,随心所欲甚至肆意妄为。在修行上不落在有边、不落在无边,但是在普通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现象界事相中,以因果虽如幻如化但还是于现象中无欺显现,慎护身口意业。

所以古德讲因果空,讲因果不空,一定要知道他讲此法语的密意,古德如是说是站在胜义角度还是名言俗谛角度。千万不要以自己学了一点皮毛就对古德的说法横加否定,从而犯下谤大德的过失。总之,我们要明白,从胜义理抉择时,一切法包括因果都是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就是无自性,就是空,当体即空,毕竟空。但是无自性空同时因缘在名言现象界中还是无欺宛然存在的。这个如幻如化的因缘生法还是有,所以这是从知见中去抉择如此,所谓“高高山顶立”是从知见上去抉择的。只能说我们明白了佛法的空性道理,而要真正以唯心现量去现观一切法毕竟空时,应到五地难胜地菩萨时,才能少分现量观见性空相空性相一如空有双融的境界。是故,在我们凡夫千万不能把空挂在嘴边以众生本来涅盘而不注重依教奉行,在行持上还是要“深深海底行”,不然落在恶取空上只会徒增自己的恶见而造下地狱三途之果。

最后,既然说到了“缘起性空”,我们还是再说明一下让大家对缘起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

在我们凡夫,虽不能观察甚深的因果业感缘起,但只要是人类众生,却能现量观察到当世的一些以造业为因而当世现行成业果的花报,一些具神通的众生和鬼天等道众生能观察到短期的三世因果。因无法再深入现量观察,故观察能力仅停留在粗糙的业杂染流转相上的缘起现象称之为业感缘起。

一些修行人,包括佛教内外道,通过苦行禅定功夫入到非想非非想定,小乘佛教行人入到灭尽定,能够现量观察到一切世间现象的善不善因皆是由心如伎儿般的造作而成,有的能观察到是由阿赖耶中贮藏的宿世中造业熏成种子为因为缘现行而成,故外道认为有一作者或神我或自性(非禅宗之自性)或梵天或上帝为一切法之作者;内道小乘则认为极微,总不离存在实我。虽内外道于些境界皆能有极相似之胜义,然仍落于阿赖耶普基无记无明的门头光影之中,与大乘胜义究竟第一义谛仍是无缘。

再大乘修行人,以各别内证智破无明住地,触证如来藏,能以唯心现量现观如来藏善不善因,同样如伎儿般演化森罗万象的世界,但不仅对一切因缘了了分明现量照见,而且证知一切法不离如来藏,是如来藏真妄和合演化大千世界,故知一切缘起皆如来藏缘起。但因此圣者只能对一切法真俗唯识性及唯识相的现量所证只是别别各自而证,尚不能现量照见一切法唯识性与唯识相双融即空有双融、真俗双融、智悲双融。仍处定中觉、现中迷的分裂境界,此为如来藏缘起。

真如缘起则于五地满心难胜地时,能于现量照见少分唯识性相双融,从而能从真如门观缘起性空。此观是彻法究源,直见法身真如究竟实际理地。只因此双融现象仅是少分或是部分,故仍不能做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之法界性体大定。

而法界缘起则不然,从最究竟说,只有佛果地才是真正能任一法皆从法界身清净真如现观缘起,但从名言中,于七地满心而入第八不动地时,舍赖耶藏,不再接收因地一切造作的反熏而成的新熏种,一切的异熟识转为清净真如,故缘起现象时时源于一真法界,而又流回一真法界,此时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任运成办一切空花水月般诸弘法利生事业。因时时安住于真如法身中,法身真如体性本定,故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故是弥勒菩萨说识中流出无量如来,也在教下称为金刚喻定,喻如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