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缘

"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佛法讲因缘,其中有疏的因缘,也有亲的因缘,用哲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主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比如树的生长,种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阳光树木生长的条件,是次要的缘。在佛教大德高僧净慧长老一书中说到: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因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一个事物要存在于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家的观点,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存在的。

什么是因缘

很多的师兄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都是会知道因缘的,但是因缘具体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呢?对我们修行佛法有什么帮助呢?下面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吧!

因缘是何意

佛家主张因缘法,即“万法唯心所造,因缘而起。”因缘又何意呢?作为影响中国华夏文明的“儒释道”三家文化中,佛家的因缘法,随受众多关注,但是早年,纵观世界各宗教,都有不同的观点。

就比如基督教的观点,它们认为上帝是无条件存在的,它是世间万物的第一因。而佛教的观点则不同,虽然主张因缘法,但是对于世界,佛教认为世界上没有第一个原因,也找不到第一个原因。前些日子有位基督教徒,在大茶经文章中评论,认为佛教最大败笔是找不出这个世界观的因出来。对于这一个问题,有很多例子。

就如平常探讨最多的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这如何说清楚?而基督教则认为,它说第一只鸡不是鸡蛋生的,就像人不是第一母亲所生的。而佛教则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也道不明,它就是因缘法。对于基督教这一观点按佛家的观点这就是我执和法执,为什么呢?如果第一只鸡不是鸡蛋生的,那是怎么来的呢?是否有确切答案呢?法尔如是。

因缘又何意呢?在佛教大德高僧净慧长老一书中说到:“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因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一个事物要存在于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家的观点,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存在的。

对于因缘内外在的条件,这一认为是准确的。如果我们要去找一个不要任何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是找不到的。

佛教说一切法有“因缘”而起,“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如果我们心灵纯净,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无尘世污染的清净世界。相反如果我们内心肮脏,这个世界则会变成充满污秽的世界。这是佛家一伟大的观点,也是人类所面对的重大问题。自心清净,所感世界亦清净,自心污秽,所感世界亦污秽。所以,我们看任何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就是佛陀的教导我们的积极人生观。

因缘是何意

佛教说一切法有“因缘”而起,“一念即天堂,一念即地狱。”“一念即迷即众生,一念悟即解脱。”这两句话简易而富含真理,就如我们在心态,不管是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的选择上,都是一念之间,某件事物可让你心生欢喜,也可让你一念之间百般烦恼。倘若,我们每一念之间,用积极的人生观去看待一切事物,那我们念念之间都在天堂,也可说一念即当下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对于“一年即天堂,一念即地狱。”“一念即迷即众生,一念悟即解脱。”这两句话,净慧长老曾开示说的甚细,他说:“超越和解脱根本就在当下,当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为十法界。十法界是什么地方呢?不是在一个遥远的不可触摸的地方,而是在我们方寸之中,就在我们当下一念之中。”“要去把握过去的东西,可能是妄想,而未来的东西还没有来,你也不可以去把握,所以,最现实的就是当下这一念。”

佛教有说“十二因缘”,也叫“缘起说”,是佛家用以解释人生现象,也就是说世间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现象,也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因一定的条件,叫做“缘起”。佛家有云:“但见缘起便见法,但见法便见缘起”。

所有的一切“因缘法”与“因果观”,大茶经认为更可以把这些佛家的观点,可实实在在的应用到我们当下生活中来,就如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因有果,有前因就有后果,有起因才有缘来,如果我们把当下做好了,就是因的生起,就能给而后留下积极的一面,就能免去佛家的业障带来的烦恼痛苦,得以佛教的智慧。

因缘是何意

当我们能够坚持用心的去学习佛法的时候,就是可以知道佛经中的内容都是什么,以及对我们有哪些帮助,甚至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开悟,所以师兄还是要多多的感悟佛经中的内容。

...查看更多
十二因缘法是指什么

因缘是佛门中其中一个智慧,有些师兄是了解其中含义的,但也有人不是非常清楚,想要知道它其中包含了哪些内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吧!

因缘讲的是什么

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简言之,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

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生灭,即因缘生灭;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具合。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唯有因,不能生果;唯有缘,亦不能生果,必须因缘具合,方能生果。

一切有为法所藉以生起的四类条件(四缘)∶

一、因缘-指生起某一现象的主要条件。如木器以木为主要条件,木就是木器的因缘。佛教通常认为因与缘不同,就产生结果而言,亲生(主要条件)是因,疏助(次要条件)是缘。因此乃说,因即是缘,故称为因缘。

二、等无间缘-指前念为后念生起的原因;又称次第缘。由於前念已灭时,能为后念生起开路,使后念得以产生;因此,前念为后念之缘。而前念引导后念,其间相续无有障碍,故称无间。简言之,前念心导引后念心产生。

因缘讲的是什么

三、所缘缘-指诸心、心所攀缘的境界;亦即认识的对象。能思虑的心必须依托外境才能产生思虑,可见外境本身既是所缘,又是一种缘;亦即为所起的「心」作「缘」。

四、增上缘-指任何一个事物对於其他一切事物的影响与作用。可分为二种∶1.能促成其他事物生起的条件,如阳光、空气、水、肥料等,此称与力增上缘。2.不障碍其他事物生起的条件,此称不障碍增上缘。即一切事物皆具有增上缘的功能,唯不能作为自身之增上缘。

在明了佛教的「因缘」之后,我们相信一切万有皆受因缘支配,非人们所得以轻忽;所以,佛教常说「因缘、因缘」,即是如此。如果没有「因缘」呢?那只有「随缘」了!

因缘讲的是什么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要用心的去念诵和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够知道佛经中讲解的内容是什么,以及知道自己修行佛法的功德有什么,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帮助。

...查看更多
十二因缘是什么

姻缘是很多的人都知道的,那么因缘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因缘是佛门中的一个术语,很多的的师兄就想要知道姻缘和因缘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吧!

因缘和姻缘有什么不同

1、来源不百同。

因缘是佛学术语,佛经翻译时大量借用了华夏文化已有的概念,”因缘“正是这样的概念。姻缘是汉语词语。由古代发展而来。“姻缘”大约在佛教传入后受“因缘”影响而产生,直至元明时期,二者仍通用。

2、意思不同。

因缘是因,因是事物生起的源头,缘是事物生起的辅助条度件,有因有缘,必然有果,因为你过去种了这个因,今天才知会有这样的缘,缘由就是因。亦简称“因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有多个因结成一个果。

因缘和姻缘有什么不同

姻缘,姻缘的姻,是指姻亲,与因果是相关的,以前泛指婚姻的缘分。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开言成匹配道,举口合姻缘。”

3、含义不同。

佛教认为“因缘”都是“空”。姻缘就是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画一个房子,你住在那里面。化一颗种子 ,种在你的花园。”这两句话深得佛教”因缘“二字的精髓,画内面感很强,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值得仔细揣摩、玩味。比如:房子说明了这个”容缘“范围大小,人是这个”缘“内最活跃最重要因素,种子代指”因“等等。

因缘和姻缘有什么不同

佛门中的智慧是有很多的,师兄们在修行感悟的时候,就是能够知道其中的含义都是什么,同时也是能够知道因缘对我们修行佛法有什么帮助,它其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查看更多
因缘和姻缘有什么不同

很多的师兄现在都在修行佛法,而且在其中也是了解到很多的内容,但是也有一些是不了解其中含义的,如:十二因缘,那么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十二因缘是什么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佛教四谛法门的具体展开,详细说明。

四谛法门是小乘佛法里面的根本理论,小乘里的缘觉就是靠观十二因缘而开悟,缘觉是声闻乘里的一个果位,在梵文里面叫“辟支佛”,“辟支”意思是“缘”,“佛”翻译过来叫“觉”,所以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跟阿罗汉一样,不会主动去度人,你去找他,他会在定中观察,如果过去生中和他有缘,他就度你,如果没缘,就不度你,因为给你讲了,你也不会相信,所以他就省的说话了,你也省的得烦恼。因为辟支佛和阿罗汉不主动教化人,所以属于小乘。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中的十二个环节,下面我们具体分享一下:

一,无明。这里的无明,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破一品无明,那就成圆教初住菩萨了。阿罗汉、辟支佛破的这个无明是“枝末无明”,也就是见思烦恼,见烦恼和思烦恼。

二,行。有了见思烦恼,就会有所妄动,妄动就是“行”,就是造业。

三,识。就是神识,开始投胎了。无明是缘,行是因,有因有缘就会有结果,什么结果?就是受报。怎么受报?就是先投胎。刚投胎的时候,就叫做“识”,小乘里讲是六识,大乘认为这个识是初入胎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所以说母亲怀孕,就是神识来投胎。

十二因缘是什么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物质。这是指胎儿还没有长成形状,大概也就是一两周左右的样子。这时候只是一个肉团,什么也分不出来,但是肉团里面有神识,它是活的,所以叫“名色”,不能叫色。

五,六入。就是胎儿长大了一些,成形了,长成一个人的模样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了,也就是具备六根了,这个时候叫“六入”。没有六根的时候,叫做“名色”。

六,触。触就是接触,这时候胎儿就出生了,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从出生到老死,都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离开母体后就叫“触”,触的时间很长。

七,受。就是感受外界环境的好坏善恶。到“触”的阶段,虽然与外界环境接触,但是他没有喜好厌恶之分。像婴儿,他不知道害怕,也不知道喜欢厌恶,他自己拉的大便,自己都可以吃,什么都不懂,心里很清净,快乐,单纯,我们中国人叫“天真”。但是在逐渐长大以后,受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就开始有好恶的感受了,所以这个“受”,就是指领受好恶的境界。

八,爱。有了好恶的感受,心里就有爱和恶了。爱的范围很广,一个男女之爱,亲情之爱;另一个就对金钱名利的贪爱,主要就是这两样吧。

九,取。有了爱之后,就有了贪求,就想占为己有,就会有行为造作。把喜欢的占有,这是“取”。把不喜欢的赶走,这也叫“取”,这就开始造业了。

十,有。“爱”和“取”造作以后,就有了业习的种子,这叫“有”。这个种子在哪里?就是阿赖耶识,无论善、恶种子,统统保存在阿赖耶识里面了。

十一,生。意思未来受生。“爱”、“取”、“有”这三种造作生成的业习种子,就是未来受生的因缘,将来还要再去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身心变衰为老,色身入灭为死。身坏命终,就是老死。

十二因缘是什么

这就是十二因缘流转的一个过程,缘觉就是通过观察这个过程才觉悟真谛的。

为了我们能够很好的体会佛经中内容是什么,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也是要正确的念诵和感悟,最好是把佛经念出声音来,这样也能够帮助我们更集中精神的去修行和感悟。

...查看更多
结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