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基础知识/ 文章正文

你知道下面这些寺庙背后的故事吗?

导读:你知道下面这些寺庙背后的故事吗?大家好,欢迎关注我的-康复聊故事,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你知道下面这些寺庙背后的故事吗?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后因寺内...
你知道下面这些寺庙背后的故事吗?

大家好,欢迎关注我的-康复聊故事,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你知道下面这些寺庙背后的故事吗?

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后因寺内有一尊佛像,俗称为佛寺。如今进入卧佛寺大殿所看见的那尊侧身睡卧,一臂曲肱而枕,体态安详自如的大佛,已经不是唐代那尊大佛了,而是修铸于元代的大佛。那么,卧佛寺里为何会先后出现过两尊佛像呢?

卧佛寺建成后,当时由紫檀木雕刻的佛像就一直安放在此,接受人们的朝拜,虽然朝代更迭,战乱不断,但是寺院内香火始终不断。到了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兜率寺改名万安山寺,并成为皇家寺庙。元英宗继位后,下令重新修缮万安山寺,并用铜打造了一座重五十万斤的新卧佛像。元代的统治者在打造铜制卧佛像后,并没有丢弃原来的那尊紫檀木佛像,而是将其放在了寺院的后殿内,所以卧佛寺中就有了两尊卧佛像。但遗憾的是,唐代的那尊卧佛像在清雍正、乾隆年间神秘地消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北京香界寺位于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香界寺始建于唐乾元初年(公元758年),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香界寺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它的历史有多悠久,而是源于“香妃魂飘香界寺”这个民间传说。

据说,在清乾隆年间,香界寺来了一位叫桂芳的和尚,他精通佛经,每次乾隆帝来香界寺避暑时都会找他谈论古经。一次,乾隆皇帝又来到香界寺,在与桂芳谈论经文时,桂芳发现乾隆皇帝心神不宁。向乾隆帝打听后才得知,乾隆皇帝这是在思念香妃。于是,桂芳对乾隆帝说:“贫僧有办法,让皇上现在和香妃相见。”乾隆皇帝自然高兴。

就在当天夜里,桂芳让小和尚抬来一面硕大的铜镜放在大殿之上,又在藏经阁中拿出了还魂经。并点上一炷清香,顿时整个大殿如同在梦境一般。此时,桂芳对乾隆帝说:“皇上现在可以沐浴更衣,在殿外静等。一会儿不论大殿的铜镜上出现任何人,对您说任何话,皇帝都不要接近。”乾隆皇帝当时连连答应,沐浴之后便在殿外等候。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乾隆皇帝突然看到,大殿的铜镜中出现了香妃,只听镜子中香妃对乾隆帝说:“圣上驾到,我有话想对皇上说。”乾隆皇帝见此情景,早就忘记桂芬和尚的叮嘱,便迈门进入大殿的铜镜前,就在此时镜子里的香妃突然消失。在此期间,整个大殿响起了香妃家乡的歌曲。乾隆帝恍然大悟,原来香妃这是想念自己的故乡。第二天回宫后,乾隆帝就派人将香妃的遗体运回了她的故乡。这就是香妃魂飘香界寺的传说。

大钟寺以前叫觉生寺,但因为寺内曾藏有著名的永乐大钟,所以改名为大钟寺。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通高675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关于它的来源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两个传说。据说当年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总怕别人推翻他的宝座,就派军师姚广孝收集民间老百姓家中的铁制用具铸了这口大钟,还在其上刻上了《华严经》。说这样一旦老百姓听到钟声,就不会再反抗他了。

还有一个传说是,朱棣在下令铸造大钟时,要求钟声能传百里,很多工匠和监官因没有铸出这样的钟而被砍头。新一任监官上任后,知道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终日愁眉不展,心想这钟铸好之时,便是他人头落地之日。这位监官有位女儿,每天看到父亲如此哀愁,便准备和父亲在钟铸好那天共赴黄泉。这天,女儿跟随父亲来到铸钟的地方趁父亲没有注意跳入了滚烫的铜水中。父亲在慌乱中只抓到了女儿的一双绣花鞋。正当父亲悲痛不已之中,奇迹发生了,这口钟铸好之后,居然能声传百里,但钟声的尾音总发出“鞋”的字音。人们说这是女儿在向父亲要自己的鞋子。所以,大钟寺每年都会供上一双绣花鞋,以纪念那位舍身救父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