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传播与发展/ 文章正文

关其祯居士:生死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导读:关其祯居士:生死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轮回三部曲 - 惑、业、苦 生死是一大事因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谓「未知生,焉知死」,「生」尚且知不多,何况「死」?释迦牟尼佛是觉行圆满的智者,他在2500...
关其祯居士:生死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轮回三部曲 - 惑、业、苦

生死是一大事因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谓「未知生,焉知死」,「生」尚且知不多,何况「死」?释迦牟尼佛是觉行圆满的智者,他在2500多年前已对生死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并曾提出了彻底解脱生死的方法。我们何妨开放地、持平地、耐心地、细心地探讨一下这些觉者的见解,乃至他所提出的方案之可信性和可行法。

首先,释迦牟尼佛就因果业力来看世界,而人的生死流转过程可分为三部曲,即惑、业、苦。因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报,所谓「生生不息」,无有出离生死之期。凡夫有什么惑呢?有两种惑,即见惑和思惑,导致我们不能出离生死。见惑,又名所知障,是智慧方面,知见上的障碍;思惑,又名烦恼障,是福德方面,行为上的障碍。

凡夫禅修,断了见惑 (共88品),就是「开悟」、「证真」了,算是入圣流,即入菩萨的「初信位」(共52位),相当於小乘证了初果–须陀洹。「开悟」后,行者尚要断了思惑 (共81品),才可出离「分段生死」,即身体不再受生,相当於小乘证了四果–阿罗汉,或菩萨入「七信位」!可知生死不是讲一句「一念生、一念死」就了,要有实修实证!若是开悟,还需已证的大德师父引证确认。若人未证谓证,则打大妄语,非同小可,应知!当今世上不知有几人是实证呢!?

见思二惑的具体内容

佛教建立在智慧和慈悲两大支柱上,弟子们修智慧,即立正见,断见惑,除所知障;又修福德 (慈悲、德相),即消业障,断思惑,除烦恼障 (业障、报障),所谓「福慧双修」,无非是解决生死问题,因为生死是本,一切世间诸苦的根本啊!

「三界」之内,见惑共有88品,其中欲界有32品,色界有28品,无色界有28品。每个界依苦、集、灭、道四谛之下,各具钝使和利使。例如,欲界的苦谛具足一切使–五钝使 (贪、瞋、痴、慢、疑) 和五利使 (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四谛、五钝使和五利使相交对配下产生88品。

佛陀指出我们身处的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其中有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娑婆世界的众生居於「三界」之内。「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涵盖六道,即天人也有爱欲。色界和无色界都是天人所居的地方,连同欲界的六个天堂,娑婆世界的天堂共有二十八个之多。

「三界」之内,思惑共有81品,谓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心起贪爱,被受迷惑。

欲界依贪、瞋、痴、慢在五趣杂居地,具9品思惑,由上上品,乃至下下品。色界则依贪、痴、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共36品。无色界亦依贪、痴、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共36品。

当然,凡夫断见、思二惑,可离「分段生死」,身体不再在三界六道受生,但还有「变易生死」- 精神心识的活动尚有生灭,所以,继续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个「两种生死」的问题,对我等凡夫来说,这个「变易生死」问题太遥远了,姑且搁下来吧!

自力成就难,他力救度易

三界之中有六道,其中天道最高,但尚未能了生死。昔日释迦牟尼佛拜师修禅,至天道最高第二十八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发觉尚未究竟解脱!当今世上有不少人修禅。若求心安者,尚可得片刻宁静;若求入定境,则不易得;若求开悟,难有「明」师印证;若求了生脱死,恐怕更不切实际矣!或许有幸遇上阿罗汉或登位菩萨,估计他们都是乘愿再来的圣者,并非今生在此末法恶世修成证果。

后来,释尊毅然放弃苦行,坐在菩提树下,终於证悟了无上佛果,彻底地解决生死问题。他没有即时入灭,而且住世教化众生,分享其成佛之道,欲令未来世众生皆得解脱。

佛陀在世时以身作则,随机教化,而当时的常随弟子亦非善男信女,多是善根深厚的声闻和菩萨等。佛陀应弟子所问所求,以种种言辞、种种譬喻、种种方便,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令人人得解得证,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从上述的见思二惑来看,恶世凡夫几乎没可能做得到,但佛陀年代的常随弟子则可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为数不少!若以宏观来看十方世界,实有无数的佛菩萨,早已了断「两种生死」,并为了完成其普度众生的总愿,他们还为十方众生积植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条件地回施给我等罪恶凡夫,救度我们出离三界生死。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是其中的一位。

寿命无量,不受后有

善导大师引《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所谓弘愿者,即第十八愿,是根本之愿–本愿。

若然阿弥陀佛没有成就第十八愿,众生亦没有被救度,得生净土,净土法门亦无由而生!阿弥陀佛成就了第十八愿后,即以酬因之身,主动地、平等地、无条件地救度十方众生,接引他们到其国土,故善导大师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如上段所言,极乐世界既是弥陀的圆满报土,唯佛能知、能见、能入。我等凡夫若不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又怎能得生呢?

弥陀的教化在於本愿,十方众生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顺彼佛愿,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专称念弥陀佛名–即「南无阿弥陀佛」,以此「本愿称名」的念佛方法,必得往生。因此,第十八愿又名「念佛必生愿」。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家,往生者的寿命与阿弥陀佛等同,如《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因此释尊劝信,力遣我们发愿求生,其意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