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隐精进,调伏身心
长期以来,有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佛法中的“忍”字,他们往往以常俗之见来理解“忍”。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佛教既然提倡“忍”,那就是什么事都不能计较,对什么事情要忍辱、忍让、忍受,所以佛教就是保守的、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厌世的。
佛法修行者应该正确理解“忍”,树立“正见”。佛教讲的“忍”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让、后退或消极,而是积极向上精进修行的“忍”。佛教认为,从“忍”中能够增长智慧,从“忍”中能够增加功德,从“忍”中能够去除我执,从“忍 ”中能够促进修行,正所谓“忍隐精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佛教本有的进取精神,善于使用坚忍的力量,这样才能够增进修行。
具体来说,如果要修行,就必须与我们的身体和内心作战。与身体作战,就必须能够忍受身体的各种各样的疼痛、酸麻、涨热等感觉,而与我们的内心作战,则必须要清除我们的内心的自私、烦恼以及种种世俗的想法。如果没有进取的勇气和坚忍的力量,这些身心的诸多问题又如何能解除呢?
结合打坐最为常见的三个问题,我们先来谈一谈如何解决修行中身体首先遇到的各种问题。当然,身体和内心的状态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也必然会涉及到关于内心的问题。
要打坐参禅有进益,必须要忍痛、不睡、不想,这样才能够把身体的问题基本解决。
所谓忍痛就是忍住腿的疼痛。一般的人刚刚开始打坐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的腿很硬,压不下去,等到盘上一会儿,腿就会特别痛。女子或者是筋骨特别柔软的人的腿会听话一些,痛楚会小多了,但是很多男子腿硬的很,只要盘上一会儿双腿就会痛得要命,这就很难过这一关。要想双腿柔软,不在打坐时给你添麻烦,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平时多加注意,多加练习。最好每天都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双腿,条件许可的话,看书,写字都可以把双腿子盘起来,甚至在睡觉时把双腿架着不放。如果你有毅力的话,大概一年的时间,双腿就可以练得不疼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毅力,哪怕过了十年二十年,这双腿还是硬邦邦地盘不起
来,这时候你的修行可就实在有些见不得人了。这样的人多得很,但是这一关不过,打坐就很难练出定力来,修行可就差得多了。
所谓不睡就是要消除坐禅中的昏沉、昏睡。很多人坐禅的时候坐着坐着就睡着了,甚至比躺着睡觉都睡得香、睡得快,这就是昏沉关。这一关其实很难度越,甚至比第一关的腿痛还要难对付,还要难克服。为什么呢?因为他一上坐就睡着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正念都提不起来无力自拔,这几乎也就无可救药了。而且,双腿只会在刚刚开始打坐的时候出现,一旦你硬挺住把这关熬过去了,那么这个难题你就已经克服了,以后再打坐你的双腿就不会再成为什么问题。但是,你的昏睡魔头却不是这样,它几乎是与你修行的整个过程形影不离,所以你就很难克服它,但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比如你为了白天打坐不昏睡,晚上可以特意多睡一会儿,或者是在早上刚刚睡醒的时候打坐,这都可以让这个睡魔稍稍远离。但是这些也只是暂时的办法,长期来看,还是要你提起精神,时时惊醒,刻刻觉照,在长期的反复争夺中把它彻底赶跑。
所谓不想就是停止妄想。打坐的时候,往往念头很多,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有时候还一窝一窝的,乱哄哄的,平时好像没有那么多念头,这么一打坐,它们就都起来了。很多时候,打坐不是在打瞌睡就是在打妄想,根本不是在用功修行,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打妄想跟打瞌睡一样,也都是难缠得很,往往伴随你整个儿的修行过程,是修行中的大障碍。
那么,当打妄想和打瞌睡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对付它们呢?前面提到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你提起精神,时时惊醒,刻刻觉照。你的修行要上路,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时时刻刻保持惊醒,慎勿放逸。觉照好比是暗室中的灯,在没有点灯之前,暗室中有什么东西,你根本不知道。你要打扫暗室,就必须首先开灯,因为你不可能在黑暗中打扫,那样的话你永远也打扫不干净。只有当你点上灯,你才能够看清楚室内的东西,才能够有目的、有步骤地打扫。清除我们心中的无明,要去除昏睡和妄想,也应该点燃心中之灯,进行全面、清楚地觉照,才能够把它们破除。
“觉照”与“四念处”法门类似,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念念都不应该离开的根本方法,时时刻刻都要守住心中的这片光明。古人把“觉照”这个修行方法比作是放牛,放牛者要盯住牛,时时刻刻提防着它,不让它犯人苗稼。
牧牛者就是我们的觉照,牛就是我们的心。用时时刻刻的“觉照”管住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妄想心逐渐平静下来;用时时刻刻的警醒提住我们的心力,使它不会陷入昏睡。所以自心的觉照一定要有力度,没有力度,就不能降伏昏沉和妄想。古人把“觉照”比喻为一把宝剑,用这把宝剑可以斩断妄想、烦恼和无明。但是,有时候宝剑的剑刃也会变钝,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磨洗,这样才能够发挥作用。那么,“觉照”的力度从何而来呢?可以说是从慎勿放逸的进取心中来,也是从念生死无常中来,而最究竟的是从发菩提心中来。我们佛法修行者所发的菩提觉悟之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慈悲之心。所谓“四弘誓愿”就对菩提心的最好注解:“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了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你才会知道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因而你就会认认真真地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情,哪怕这件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你的心中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它绝不是可有可无,所以你绝不可以有一点点懈怠。
所以修行的人,必须忍隐精进,万万不可懈怠。精进就是入道的基,懈怠就是退转的路。所谓忍,就是要不可怕苦,不可怕难,无日无夜,无忙无闲,行住
坐卧,总在自修,这才是修行的样子,这才是成佛的根基。
前面说过,与我们的内心作战,则必须要清除我们的内心的自私、烦恼以及种种世俗的想法。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的问题。
有些人会说,不是要“忍”嘛,欲望来了,忍住就行了。其实仅仅靠忍,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长期、彻底地解决问题。比如就是男女色欲的问题,从古到今有多少人犯错误,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忍”吗?这里有一个欲望如何转化的问题,可以仔细讨论一下。
欲虽然是一种由因缘所生的有为法,但是其根子甚深,可以溯源于本性,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中本有的一种源源不竭的力量。就佛法修行而言,欲望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贪欲,一种是善法欲。贪欲是阴性的、向下,而善法欲是阳性的、向上的。这两种欲望都是涌动不息、没有穷尽的,只要我们的生命存在,它们就永远也没有停止的时候。
《法句经》把贪欲比喻为树木不停地生长枝叶,比喻为水不停地流淌于池沼,“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有一句俗语“欲壑难填”,就是来形容人的贪欲有如大峡谷一样难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刚刚得到了满足,就又想要得到下一个。针对这种情形,有一位哲人说过,欲望有双重悲剧:欲望得不到满足是悲剧,欲望得到满足,立刻就有了新的欲望,这又是悲剧。在现代中国,人们的欲望已经被充分的刺激起来了,刚刚温饱的人想要小康,达到小康的人要富裕,富裕的人要奢侈,有了小房想大房,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亿万……正是这种贪得无厌的欲望,驱使人们不停息地对物质生活进行着所谓“追求”、“奋斗”的过程,还美其名曰“发展”、“进步”。
向上的善法欲,也有这种永不知足的特性,它驱动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求道精进,寻求大智大慧,在宇宙和人生的无穷奥秘中苦苦探求。我们之所以参修佛法,正是有欲有求,希望能够获得菩提智慧,获得彻底的解脱,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进而能够以这种只有佛才具有的甚深智慧照察三千大千世界,普度众生、弘化十方……这种追求可谓是一种极大的欲望,甚至是善法欲的极限。佛经中我佛释迦牟尼曾经自我表白:“我本以欲心不止故得佛。今虽成佛,犹欲心不止。”我佛释迦牟尼成佛后之所以仍旧欲心不止,是因为修行没有止境,普度众生也没有止境。我佛释迦牟尼尚且精进不惜,我等修行之人又怎可懈怠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以及我佛释迦牟尼的实例解说,可以看出,我们修行的人其实有一个重大任务,那就是要把心中的贪欲转化为修行精进之欲,贪欲有多么炽热,我们的善法欲就要有多么炽热,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对佛法以欲求之,把修行佛法当作我们生命的本能,第一需求,这样才能够专一精进,慎勿放逸。
那么,“五欲”,或者说财欲、色欲、食欲、名欲、睡欲到底应该如何转化呢?这里抛砖引玉,就笔者的见识简单谈一谈。
一、财欲,是人对财富的需求,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普通人的一生都在围绕着钱财奔忙,年轻时用健康换钱,老年时往往用钱就换不到健康了。所谓“一生奔忙为口粮”的情况在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但实际上有更多人之所以奔忙不休是因为贪欲不止,也有一些人仅仅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事情做,不工作的话他们会无处安歇,只好沿着习以为常的道路继续奔波下去。这其中大多数人一生操劳的结果往往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什么产业,什么存款,你自己的吃穿用度哪里用得了那么多呢?
二、色欲,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这里面涉及到人类传宗接代的根本任务和生命的本质,但是现在很多人的色欲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基本含义,附加了太多太多的其他的人为因素。超出基本需求的色欲就是淫欲,集中体现着人们对虚妄的追求。
三、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是“我执”和“我慢”以及“财欲”的直接体现。有名就有利,现在的人为了求名不仅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且是上天入地无所不用其极了。怨叹连连,为名所困、所苦、所累的人虽然不免有些滑稽可笑,但是很多人也是看不开、迈不动。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自我选择的勇气还是十分必要的。
四、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因。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超出基本需要的饮食就是浪费。
五、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他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原因。就平常的人来说,每天要睡八小时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这是人生中一大笔有待发掘的巨大财富,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要进取就一定要利用好这些睡觉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以上所列举的五欲之中又以食欲、色欲最为突出。孔子曰:“食色,性也。”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也就是说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欲望中最大、最根深蒂固的欲望。而食欲、色欲相比较而言,色欲或者说是淫欲又为祸最烈,佛法修行之人,一定要把淫欲转化掉。在《大涅槃经》卷六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是我佛释迦牟尼再三告诫阿难淫欲之心的危害,值得深思: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语,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对“欲”进行转化的思维和能力在佛法修行中很重要,比如达摩大师在《悟性论》中说:“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就是说,我们要善于把握并转化心中的种种起念,进而由烦恼中生发出菩提,就像是淤泥之中生出莲花。修行佛法也就是要我们学会这一点,即“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达摩大师又在《破相论》中解释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的问题时阐释了“转”“三毒心”为“三解脱”的重要,他说:
阿僧祗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祗,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於中有恒河沙恶念,於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祗……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祗劫。
我佛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多次强调的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为转识成智。达摩大师在《悟性论》中也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古代禅宗大德也反复教导人们要反妄而归真,要转识而成智,这样才能超出三界,了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