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比日月,尊譬宝珠。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这是一个掌故,佛经里头有个故事,对于这个戒律的尊重,宁可以抱渴而死,都不肯饮没有经过过滤的水。过去出家人随身都要带个滤水囊,遇到河里面、井里面的水,这野外的,一定要用滤水囊过滤,怕什么?怕这个水里有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见。你喝这个水把牠们杀掉,把牠们吃掉。佛说,《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是细菌,是不是能滤得干净?当然有问题。但是心善,大乘经里面讲论心不论事,你真有这个心,爱护众生的心,不肯伤害众生这个心,这个心不能没有。「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这是个比喻,你被人用这些草叶把你捆绑在那边,你宁愿在那个地方念佛求生净土,也不愿意把这些草叶解开,为什么?怕伤害它们。这都是比喻到极处,这个人持戒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宁愿渴死,也不饮没有过滤的这些水。
「疏中极论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赖行人能否持戒。故当宁失身命,毋违所受之戒」。要有这样的决心,这个事情在我们现前能做得到吗?真可以这么做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今天正法没有了,你发心学习正法,弘扬正法,如果是依戒律里面所说的,你连身命都失掉了,你用什么来弘扬正法?所以要通权达变,每条戒都有开缘,它不是死的,开戒就不是破戒。
...
下面,「第五、饭食沙门,即斋僧,以饭食供养僧众也。《六波罗蜜多经》云: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你看看这个里面讲得就详细,「云何为五」,哪五种?「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布施饮食是救他的命,这能不施吗?「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这都靠饮食。「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他饿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他还能辩吗?「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这是说明什么?饮食的功德有这么大,那布施饮食功德就大了。特别是布施这些修行人,修行人真修,他不是假修,真干,全心全力投注,他不从事于生产这个事业,他以乞食为业。所以古印度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乞食的人非常尊重,为什么?那是修道的人,一定是恭敬供养,他们所需要的,他不要别的,他就要一钵饭而己。而且一钵饭有的时候不是一家的,《戒经》里面讲托钵可以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就不必托,就回去了,为什么?太多了,世间人说你贪心,避免讥嫌,回去,回去有得吃,因为同学出去都托钵,回去的时候是分而食之,绝对不是托钵托了之后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威仪就很难看了,不好看。
所以诸位要看看小乘,小乘的钵跟我们的钵不一样,我们这个钵是象征性的,不是实用的。你到泰国,你看看南传的钵,像个小锅一样,托完之后,他有盖子盖起来,回去倒出来把饭统统汇在一起,再分而食之,一钵千家饭,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这个团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出去托钵,不是千家饭吗?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人的饭统统堆积放在一起,混合在一块分而食之,真是平等。所以七家托不到就回来了,这是供养。佛教传到中国来不作兴托钵,中国人到外面乞食是乞丐,有大德行的人、大学问的人,怎么可以让他过乞丐的生活?所以你看看佛法通权达变,这个托钵是重要的戒律,到中国来行不通。中国的帝王、中国的人民讲孝道,孝亲尊师,哪有说叫老师出去讨饭的,那还得了?你这个学生还有脸面见人吗?尤其是佛教,是帝王帕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到中国来是帝王师,皇上的老师,怎么可以做乞丐?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建宫殿,派许多这些照顾侍候的人,服务的人员,所以到中国完全中国化,这随缘。随缘不变,他日中一食不变可以,但是不能到外面去托钵。帝王大臣、长者居士,在寺庙里供斋,打斋供养,这常有的事。样样都如法,叫通权达变。
...
饮酒在佛的戒经里面开缘最多,酒属于遮戒,本身没有罪过,不像前面四种,杀盗淫妄本身是罪过,那叫性罪,酒属于遮罪。遮是什么?防范的,酒醉了你会干前面杀盗淫妄,会犯这个罪。所以佛把酒制定在五戒当中,就是根本戒,为了防范杀盗淫妄,是这个意思,所以酒的开缘就多了。
酒用在佐料上没有过失,你烧菜的时候用料酒可以,为什么?它不会醉人。饮酒有节制,这个节制什么?就是一杯,不会喝醉,在应酬的时候一杯,表示敬意,这要看个人的酒量。李老师以前给我们讲《礼记》,讲《礼记》就会讲到郑康成,他给我们大家说,如果每个人的酒量都跟郑康成一样,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要了。郑康成很厉害,中国常讲三百杯,那就是郑康成的故事。马融办学校,那就是私塾,他在那里求学三年,学成离开了,老师带着同学到十里长亭送行,每个人敬他三杯酒,大概有一百多人,他就喝了三百杯,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那真叫海量。所以三百杯的典故是从郑康成来的,这汉朝人,汉朝的大儒。一般人酒醉是乱性,他喝不醉。所以要知道佛这个戒律是防范的。
在佛门里面,有病的时候,因为中医很多地方用酒做药引子,这个可以用,这是治病的,或者是保健的,都可以用。七十岁以上身体衰了,血液循环缓慢,酒能够帮助加强血液循环,所以七十岁以上的开缘,在吃饭的时候可以喝一杯酒。我们那时候年轻不知道,看到五戒里杀盗淫妄酒,可是在寺庙里看到老和尚吃饭的时候放个小杯子,没有人在的时候去闻闻看,是酒,怎么老和尚每餐吃饭的时候喝一杯酒?我们也不敢问。以后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看到某个老和尚每餐饭他都有杯酒。李老师说那是开缘,他七、八十岁了,需要帮助血液循环,这个可以。才知道戒律里有开遮持犯,那个开缘一定要懂得,该开不开也是犯戒,该持不持也犯戒。持是什么?不准你开的,你一定要遵守的。不懂得开遮持犯,你没有办法持戒。所以戒律是活泼的,活活泼泼,一点都不呆板。
我有一次在北京,那个时候我常到美国去,遇到美国一个华侨,跟我同姓,徐先生。他在旅馆里办喜事,刚好我也住在那个旅馆,下楼梯的时候碰到了,他说他儿子娶媳妇,请程思远做证婚人,他临时看到我,把我拉去也做个证婚人。媳妇是日本人,所以来的宾客都是日本政界的、商界的,政府官员很多都参加。程思远那时候是政协副主席,给他们做证婚,也把我拖去证婚,两个证婚人。证婚人可以说话,要致词十分钟。我说好,我去,趁这个机会把佛法给大家介绍一下。程思远的女儿是电影明星林黛,他是林黛的爸爸,林黛长得很像她爸爸。所以我就给大家讲了十分钟,大家听得很欢喜,这是机会教育。临时拉的,也没有给我做素菜,把我拉上桌,我也陪大家喝一杯酒。旁边有一位叫廖承志,廖仲恺的儿子,他们大概都是部长阶级的,跟我坐在一起:出家人可以喝酒?我说可以。那这个我们也都可以学,他马上就不一样了。我只盛一杯,你不要给我添。所以大家欢欢喜喜。我吃肉边菜。他说学佛这么自在,这么潇洒!我说是!他说那这不难。他们以为很难,以为戒律是吃人的礼教。我说活活泼泼,给他讲开遮持犯。临时遇到的这种场合。所以皆大欢喜。
念念帮助众生,帮助他们认识佛法,帮助他们了解佛法,帮助他欢喜佛法,然后再帮助他们学习佛法,这就对了。你说我犯戒堕地狱,我愿意堕地狱,我要救这些人,我要成就这些人,这是菩萨道!这戒决定不能破,破了我要下地狱,我不破戒我会上天堂,自私自利。所以这个里头中国古人讲的情理法面面都顾到,大乘菩萨,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菩萨生活得才快乐、才自在、才幸福。一般人为什么不敢学佛?看到戒律定得那么严,我要一学佛,我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他怕这个。给他讲清楚、讲明白,酒决定不能喝醉,喝醉乱性,这就有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