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全文网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
主页/ 佛本生故事/ 文章正文

佛号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一)

导读: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独处空闲...

  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                              ——《解深密经》  念佛的内容是有止、有观的,我们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内涵,把它加以说明。其实整个修行,你一定要对道次第有一个很清楚的分明,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你才能够有成就的。我们先看止的体性。  “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 『奢摩他品』 。”这个“止”就是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以善缘心”,要以善法为因缘。就是说必须要跟无贪、无瞋、无痴相应,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你很专注的做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是跟烦恼相应,这样子不是三摩地,不是“奢摩他”,一定是要无贪、无瞋、无痴,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心一境性”,你要使令内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界上,不能使令它向外波动,就是心只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境。有这两个条件,在因地有这两个条件:一个是以善缘心;第二个心一境性。  它的果地功德呢「诸三摩地」。这个「三摩地」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等持」,这个等就是平等。我们这一念心面对所缘境的时候,能够保持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不昏沉、也不掉举,我们内心要昏沉,就太沉默了,要是掉举,就太浮动太浮了,太高太低都是不平等。现在我们把这一念心调到中道,也不太高,也不太低,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明静而住,这是平等。这还不够,要持,这个持就是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平等持心、于一境转,使令这种平等的境界,依这个念力的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安住叫做持。不是只有一剎那,要相续的安住,这个就是等持,这个就是三摩地的内涵,就是奢摩他。前面的以善缘心、心一境性是因,三摩地是果,这是《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简单解释。  我们再看《解深密经》,它解释的清楚,分成三段:先看「独处空闲」  修习禅定的条件,这个是讲到修行的环境要独处 「空」 ,就是这个地方,不要有太多杂音,这个「闲」,不能有太多的杂务,你这个地方经常办法会,一下子又噪音,一下子又事情,东跑、西跑的,你不能修禅定,因为初学者心思本来散乱,一定要有一个空闲的环境,这第一个。  「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这个是讲方法,这个方法有两段:   先看第一段「作意思惟」。这个「作意思惟」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就是我们这念佛的人,你一定要在心中,把佛号的相貌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这是修持的第一个。因为你要心一境性,这个境界所缘的境界,一定要清楚分明的显现,如果你是观想、观像,也是一样,要把你这个所观的佛像,在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这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第二个「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个时候,要不断的重复,把前面所取的所缘境相貌,在心中重复的安住,一次又一次的安住,有妄想起来,再重新再拉回来,「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样子要做多久呢?